杨富亿,男,我校淡水渔业专业1983级校友。1964年1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学院(现我校)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从事沼泽地和盐碱湿地鱼类多样性与渔业科研工作,中共党员,现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湿地科学》编委。
杨富亿参加工作后,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期间,从事三江平原沼泽地“稻-苇-鱼”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研究,总结出高寒地区酸性沼泽地池塘养鱼“大坡降池底”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从事松嫩平原低洼易涝盐碱地渔业利用研究,研发出以稻田养鱼、苇塘养鱼、泡沼养鱼为核心技术的碳酸盐型盐碱湿地渔业利用技术与模式;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期间,从事长白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合理利用研究,研发出以提高林蛙雌性种群数量为核心技术的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高效养殖技术与模式。
杨富亿作为科研骨干,一直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为科研成果的总结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7篇,独著和以第一著者出版《东北―内蒙古高原沼泽湿地鱼类多样性》《东北苏盐碱湿地渔农绿色发展》《东北―蒙新渔业发展70年研究丛书》等科技著作12部(包括2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13件,以第一起草人制订吉林省地方标准《中华绒螯蟹盐碱沼泽生态养殖技术规范》(DB 22/T 2381-2015)和《沼泽地生态养鱼技术规范》(DB 22/T 2712-2017),其撰写的国家政务咨询《关于松花江流域鱼类资源恢复的建议》2015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每日汇报》采用。以水产养殖技术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项目成果“吉林西部退化盐碱湿地恢复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获2015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
2000年以来,以吉林西部为科研基地,杨富亿开始从事可养海洋生物的内陆碳酸盐型盐碱湿地移殖技术研发工作。通过“苏打盐碱泡沼对虾养殖技术研究”,研发出以培育碱化虾苗为核心的内陆碳酸盐型盐碱湿地对虾驯化移殖关键技术,并提出“碱化虾苗”的概念。通过“退化盐碱湿地生态恢复与合理利用关键技术与模式研究”,研发出碳酸盐型盐碱芦苇湿地扣蟹环境适应性驯化技术和成蟹生态养殖技术,使扣蟹放养成活率从最初不足50%,一下子提高到85%以上,商品蟹养殖从2002年吉林西部10只扣蟹的盐碱湿地驯化实验开始,也以“星火燎原”之势,扩展到东北西部的吉(吉林)黑(黑龙江)蒙(内蒙古)广大地区,商品蟹年产量达到8~10万吨,约占全国商品蟹年产量的1/10,在脱贫攻坚战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0只扣蟹”的故事被收录到电视系列片《松花江》第4集 江湖的相遇,2021年9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CCTV-9)播出。2006~2011年和2014~2019年,还分别参加了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和“中国湖泊沉积物底质调查”中鱼类和渔业生态内容的调查。该项目为我国湖泊科学研究、湖泊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满足了国家需求,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我国湖泊学研究、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价值。
杨富亿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诠释了“热爱”这个词。如他所说“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坚定走下去。”正是热爱,让他一直坚持在一个领域,不断的做研究,科研攻关一个又一个项目,为我国的的湿地养殖做出贡献,努力寻找湿地保护和水产养殖的平衡,将水产养殖可持续性与养殖共存的湿地生态提升了一个新的台阶。